近日,筆者橫跨杭州灣,商旅之際,朝于海天佛國,流連雁蕩之畔,行跡輾轉浙東大地,嘆斯地商貿景象偉岸,繼而反觀現代城市展貿融合之勢,有感會展似商貿之魂。是貶是褒,一家之言,與同道商榷。
余姚中國塑料城,集大宗商品貿易、展覽展示、網上交易、價格指數發布功能為一體,為工業配套,鏈接產供銷與市場,線上線下“比翼齊飛”。
義烏小商品城,“買全球,賣全球”,似與會展無緣,一朝鳴得天下知——“以貿興展,以展促貿”,成為中國獨具特色的會展城市。
反觀業界對會展尤其是展覽的認知,多源于對廣交會的膜拜,隨之形成了對展覽功能的實質理解,并相應形成范式:促進買賣雙方交易。商貿合作為展覽的首要甚而決定性的功能,而信息、技術交流僅為展會相伴生的功能之一。
承載著改革開放東風,東南沿海地區和一些大、中型城市,在形成規模化產業集群的同時,相應出現各類專業化、規模化、特色化的專業市場。鋼材、石化、糧油等大宗商品暫且不論,服裝、皮革、塑料、鞋業、模具、食品、建材、飾品等市場蓬勃發展。
產業內生的供求規律需要不斷拓展其傳統的邊際局限,專業市場的輻射半徑需要通過不斷創新擴大其影響力。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廣東區域的產業聚集地就在廣交會的“感召”下,以專業市場為載體,興起眾多產業門類的展銷會、訂貨會、展覽會。莫不是以原輔材料、中間產品、加工設備、終端產品為標的,以擴大出口,贏得訂單和產品市場占有率為目的。
傳統專業市場的基礎功能是為區域內相應生產制造業提供配套以及供大眾消費者集中采購。而一旦與商業地產結合就需要借鑒新的手段幫助其拓展市場邊界。展會,這一新興媒介方式逐漸被眾多地方政府和項目組織機構引入。
地方政府和地產投資商借助展會推廣、擴大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的動因和成效,筆者以為有如下好處:
一是舉辦展會,同時冠以“國際”之名,可以迅速提升專業市場公共影響力。因為,專業市場缺乏直接的公共涵義。與產業配套相關的專業市場大多涉及不到終端,只能表現為特色產業,其公共影響力有限。
二是擴大知名度,贏得上級政府的肯定。藉由展會這一公共平臺,附著一系列的展會活動,特別是開幕式、專家論壇,讓當地特色和政績上達“天聽”,下入“尋常百姓家”。某地地方政府換屆,在新一輪上任部分官員的履歷中,曾經舉辦過的展、會、節、論壇,都是大書特書的重頭內容,就經濟貢獻,似無太多表述,一筆帶過。
三是商業地產功能的升級版。以展會為名,行商業地產之實。放眼各地,以商貿城名義興建的樓宇比比皆是,空置率同樣驚人。連普通住宅新區的開發公司都知道時不時搞個親子游園、免費接送、免費餐飲、抽獎等活動,何況商業地產的投資者。領導親臨肯定做法,專家預測未來發展趨勢,客商信心百倍,買下鋪面,似乎未來定會一路飄紅。
就身邊很多地方的區域性展會來看,大多難以突破以上窠臼。或是僅有不到百把個標準展位的展會,因有龐大的商貿城依托,動輒對外宣傳展會規模達幾十萬平方米,客商上百萬人。假如同一地方存在幾個專業市場,則輪流做主場。
就該類展會的投入來說,地方政府一般會以千萬元計,細究其構成,占比較大的無外乎接待費和活動費,真正用于展會專業推廣的費用不多。
在展會運作中,招商、招展、宣傳推廣是關鍵三要素,而在商貿城的營運中,招商、租賃、推廣也占主體地位。因而,雙方存在明顯的共性特征。
專業市場體現的是直接的長期化的商貿功能,展會突出的是集中性的展示交易成效,雙方融合有其特有的必要性。內中需要剔除的或許是那些作秀的成分。國務院頒布的“八項規定”和商務部于年初下達的關于展會管理的若干規定,或將對該類展會進一步市場化加以規范。
一方面,專業商貿市場需要借助會展活動創新其營銷模式;另一方面,會展作為窗口也需要延伸其商貿功能。展貿一體化,或會成為有一定條件的地區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新模式,同時也將增加中國會展的新內涵。
會展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專業市場發展,而且為更多行業提供了較好的營銷手段。同時,在強化其商貿功能的同時,展會更應注重技術和信息的交流以及對行業趨勢的預判。
(作者系廣東現代會展管理公司行政總監,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