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業在錯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浪潮之后,總算是搭上了大數據的頭班車。但頗為尷尬的是,大數據對會展業顯得有些冷。這其中,究竟是時機不對,還是另有原故?
在業內人士看來,大數據沒有冷淡任何一個行業。只是,在“會展業+大數據”的初期,大數據可提供的內容過多,但會展組織方能用哪些,還有一個需要逐步細化的過程。
近日,在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舉行的會展大數據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從提供方與需求方進行了探討,話題不再局限于“會展業+大數據”本身,而是外延至與會展業相關聯的上下游產業、相關服務鏈條,以及城市。
“‘會展業+大數據’,可讓城市實現數據共享共用。”北京逸格盛視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逸格盛視)給會展業提出了一個新維度。
會展大數據或為
城市最好數據交互平臺
“會展大數據的價值,正在通過展會這個載體不斷地產生數據、整合數據和積累數據,最終形成城市動態的數據。”逸格盛視CEO馬昕認為,進入互聯時代的會展城市,要做大做強會展產業,需具備展覽場所、交通物流、餐飲住宿、旅游服務等數字信息的互聯互通。
馬昕解釋說,實現數字信息的互聯互通,城市的職能部門能夠調動基礎設施、公共管理有效等資源,提供統籌、指導、協調等政務服務,提升會展城市公共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進而提高會展城市競爭力,達成會展業和會展城市互動發展的雙贏格局。
但目前,會展城市的大數據基本還停留在數據采集、存儲和展示等初級階段,應用也僅限于參展、觀展和場館現場管理等方面,這與城市內部其它產業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會展城市亟須從核心體系、配套體系、環境體系、傳播體系、客商體系等方面綜合考量,建立大數據模型,讓大數據成為指引會展城市和城市會展業發展的“道標”,發揮加速器和創新引擎作用。
馬昕強調,大數據是一個共享平臺,而會展大數據的平臺將成為會展城市最好的數據交互平臺。
今年3月初,廈門以城市為單位,啟動了會展大數據平臺建設,目前通過系統的調研,形成了廈門會展大數據的建設方案。
宏觀微觀構建共贏商業模式
“隨著會展業的快速發展,展覽項目隨之出現了一些新的應用,但目前這些大數據還沒有涉及新應用層面。”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形容,“會展業+大數據”處于初戀階段,彼此需要有一個相互了解性格秉性的過程。他表示,目前會展業數據的基礎量非常小,很多展覽項目的數據庫還停留在名片夾的階段。這與其他行業經過了10年的累積,數據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量級,有著很大的差距。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儲祥銀提出,作為現代高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展業在數字信息互聯互通的機遇中有兩個方面需要注意:即從宏觀層面,是會展城市關注的展覽上下游產業鏈條的關聯;從微觀層面則是,展覽項目的組織方所關心的參展商、專業觀眾信息數據的收集。如何讓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進行有效結合,形成共贏的商業模式,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新課題。逸格盛視提出的“會展業+大數據”,讓城市成為大數據共享共用的受益者,或許是一個解決方案。
儲祥銀表示,隨著廈門會展大數據建設方案的成熟與完善,將為“會展業+大數據”提供一個可借鑒的范本。但同時他也提出,隨著產業會展的發展,是否能通過大數據形成一個可操作的商業模式,讓溢出效應更大化,成為城市的新抓手,也是大數據研究需要關注的范疇。
對此,馬昕表示,大數據作為信息化的工具,將為會展業的發展提供更多技術支撐。
數據姓“私”還是姓“公”?
但在業界看來,會展業大數據過于復雜。不同維度對大數據的需求也不相同。如會展城市的管理機構希望得到參展商、專業采購商在參加展會期間,住在哪家酒店、去過哪些旅游景點,出行交通工具使用的情況等;而展覽項目主辦方的需求則相對簡單,只要參展商、專業采購商的數據精準度提升,就滿足了基本需求。但是這些數據,如果是展覽項目的擁有者投入成本獲取的,不愿提供給相關職能部門作為公共信息進行共享。
“在大數據概念里,某一個行業展覽項目的數據屬于小數據,但對這一個行業來說,那些就已經是行業里的全部數據。”中國畜牧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劉瑞表示,作為行業類展覽項目的組織者,的確對已擁有的數據格外看重,也擔心數據的安全。
事實上,劉瑞提到的現象,在會展業界普遍存在。但劉瑞也表示,專業類展覽項目的數據“私有”還能私有多久,隨著技術的發展,擁有數據將不再是競爭優勢。而是,在展覽的過程中通過大數據提升服務水平,才是競爭的“利器”。
“大數據能做到的很多,這其中包括輿情分析與監測。”馬昕表示,目前會展企業和展覽項目主辦方還還沒有需求意識。但隨著競爭的加劇,大數據的更多價值將會浮出水面。
據悉,為進一步提升會展大數據的研究,近期中國會展研究會將成立大數據專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