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易報記者 葉靈燕
在2014年十大展覽館排名中,中國展覽銷售面積僅次于美國,位居全球第二,并占亞洲展覽銷售面積的57%。然而,在全球前二十強組展商統計中,中國組展企業無一家上榜。這體現了中國展覽業的整體規模與中國組展企業的國際地位極不相稱。
多年來,展覽業國際化“引進來”多、“走出去”少;多見吸引外資并購國內會展項目,鮮見國內會展項目在國外生根發芽和國內資本并購國際會展項目。
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堅持展覽業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信息化發展方向。
中國展覽業國際化進程該如何推進?許多業界大咖在第十三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CEFCO2017)上紛紛建言,強調了中國展覽業國際化的緊迫性與重要性。
選好“走出去”路徑
“中國展覽行業進入國際市場刻不容緩。”振威展覽集團董事長張學山認為,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展會作為推動貿易發展的重要平臺,企業“走出去”時應該加以利用。
張學山介紹說,現階段,國內企業面向海外市場的國際化路徑主要有跨國并購、設立分公司等形式。
“國機會展”品牌在國際化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據西麥克國際展覽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楊明介紹,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國機集團)整合旗下展覽資源,著力打造“國機會展”品牌。通過優質資源整合,“國機會展”擁有除展館經營外的會展業全產業鏈,年獨立舉辦國內外展覽項目40多個,年銷售額超過16億元,成為會展業國家隊中的新生力量。在國際化進程中,“國機會展”為實現“再造海外新國機”宏偉藍圖,在“引進來”和“走出去”兩方面都展開了積極的探索,通過創新業務模式大力拓展國際領域業務,助力國家“一帶一路”政策落地,取得了良好效果。
楊明指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制造2025”、裝備制造和國際產能合作等重大戰略,為出展企業的創新提供了政策保障,而中國展覽業只有不斷創新業務發展模式才能實現更大發展。
俄羅斯Formika展覽集團副總裁亞特拉什·安東表示,俄羅斯地域優勢明顯,同時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俄羅斯展覽公司希望與中國企業加強合作。
應具備國際化思維
對于中國組展企業怎樣“走出去”,張學山建議,一是通過跨國并購國際展會等方式;二是通過股權投資或成立合資公司;三是通過戰略合作,與海外企業聯合辦展,發揮各自優勢;四是單獨設立辦事處或分公司,獨立辦展。
法蘭克福展覽(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慰平回顧德國展覽會的全球化歷程時表示,德國組展企業采用兼并與購買的策略進入國外市場,通過本土化運作,將展覽會打造成全球化采購平臺,最終與合作伙伴一起分享展覽會的成果。“德國的展覽會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其他地方舉辦,絕不是單純地展銷德國產品,而是為全世界貿易商服務。”趙慰平說,組展企業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尋找當地的合作伙伴,聘用本地員工,這樣比較接地氣。
在談到組展企業如何“走進去”時,張學山認為,要有國際化的人才團隊、國際化的合作機構、國際化的客戶資源、國際化的媒體資源,還要有國際化、專業化的辦展水平。
“傳統思維模式是制約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關鍵要素。”亞特拉什金·安東指出,中國組展企業想走向國際化,首先要思維國際化。
需警惕保護主義
“中國組展企業‘走出去’能得到更快發展、更多機會,還可以與更多企業建立關系。同時,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障礙。首先是語言關,其次是文化融合問題。”ExposAsia首席執行官凱旋說,中國組展企業如果想在海外市場獲得成功,需要在當地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合適的人脈資源,還要加大品牌建設力度。
慕尼黑展覽(上海)有限公司副董事總經理陸赫杰認為,組展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稅收問題非常重要。“大概100多個國家之間已有稅務協議,辦展前必須咨詢相關的稅務顧問。如果想跨國辦展,一定要讓兩個國家的顧問進行溝通并達成一致意見。”陸赫杰提醒廣大組展企業。
對于會展企業的海外發展,亞特拉什金·安東分析稱,“如今,保守主義抬頭趨勢明顯,值得警惕。”張學山指出,人才培養、外國合作機構選擇以及客戶資源是當前中國組展企業實現國際化戰略的主要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