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淮
近年來,關于會展市場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國發15號文更是將“市場化”提升到戰略的制高點之一。而與市場化相對應的則是政府主導型展會的創新發展問題,大有凡涉政府展,必有市場化話題,似乎兩者之間成為相關的線性關系,加上“八項規定”和商務部對政府展的規范,使得政府展成為會展發展負能量的表現之一。然而,大數據時代,單一線性思維受到了顛覆,非線性關系成為思考問題的又一途徑。
八年前,筆者曾參與了一個由當時國家七部委和地方政府主辦的有關展會如何改革創新的商洽會(之所以用“商洽”一詞,是因為當時執行單位有意將該展會推向市場,但又不愿放棄自身由此既得的資源),筆者提出專業化應先于市場化的觀點。專業化和市場化的現實意義在于運作模式和程度不同,而政府展的專業化更多體現在目標定位方面。通俗地講,我們以什么標準來評定其舉辦效果?既不能用社會效益來涵蓋經濟效益,也不能用行業展的經濟績效來否定政府展的公共目標。需要理清的關鍵是,為什么政府要出巨資舉辦這些展?如果僅僅為了體現公共政策的導向性,舉辦些專題會議和論壇,通過媒體加大宣傳報道也未嘗不可,為何要如此“勞民傷財”,讓眾多參展企業疲于奔命?因而可以說,目標性成為專業化界定的重要標準,同時也是決定選擇展會這一載體的重要依據。
展會作為載體,其強大的影響力和綜合性功能為公共需求的推廣所青睞。筆者此前曾提出,展會在滿足國家和區域戰略發展目標的推廣方面發揮了其他媒介所無法充分滿足的作用。廣交會、廈洽會、亞歐博覽會、東盟博覽會、東北亞博覽會、中博會、高交會等,其影響力和公共目標性大家耳熟能詳。而與此同時,我們的參展企業得到了什么?除廣交會之外,目前此類展會的運作模式,大都是依托本地優勢產業,按照展會規劃,通過行政手段組織各地優質企業參展;通過“路演”方式,進行國際國內招展招商,相互參閱、各顯神通,“殊途同歸”。
多年來,業內越來越明晰了一條“定律”:未招展先招商。而這,只是在展會運作模式的層面上做了突破。展會傳統理念對“招商”的理解很直接:專業觀眾或曰“買家”。招徠買家則為了擴大出口或銷售,獲取訂單和產品市場占有率。這或許是參展企業的最大訴求。通過政府搭臺,受惠的企業越來越多,我們身邊不乏類似的案例,媒體報道也多從正面給予點墨。
隨著多年來深入參與一些政府展的運作,筆者對其目標性和“買家”的概念理解不斷得以深化:投資、貿易、文化全方位合作,豐富了展會的“買家”和“招商”概念。
以廣東海博會為例。為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部署,構建新常態下廣東對外開放新格局,廣東省去年首開先河,舉辦了“廣東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簡稱廣東海博會),今年為第二屆。本屆廣東海博會主題充分體現嶺南文化的務實特點:“做生意、談合作、來廣東”。組委會發動各對口地市一起,先后對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南非、斯里蘭卡、老撾、泰國、印度、新加坡、菲律賓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推介,組織舉辦了100多場針對海博會的專業推介活動,拜訪了境外重要華商協會和企業,得到了當地政府、商協會、華人華僑組織的大力支持和熱情響應,取得了良好效果。
目前,今年廣東海博會共收到來自印度、馬爾代夫、阿聯酋、新西蘭、泰國、柬埔寨、塔桑尼亞、馬來西亞等30多個海絲沿線國家的企業的參展申請,海外企業參展數量超過六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泰國、新加坡、印尼、新西蘭等20多個國家已確定設立國家展館。在對華貿易方面,這些國家和企業既是賣家又是買家,為了全面展開投資吸引和貿易合作,海博會成為其“招商引資”推介平臺。從廣東商業聯合會掌握的數據來看,該機構已初步收集了11個與“一帶一路”國家有關的重點合作項目,合作金額達到700億元。
從國內合作情況來看,傳統絲綢之路的概念將得以新的詮釋。為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茶葉國內外貿易,推廣中國茶文化的國際傳播,本屆廣東海博會首辟“國際茶展”,內設5大展區、6類配套活動來豐富內容。策展內容從文化到商業、從傳統到創意、從產地到茶品、從標準研討到對工匠精神的關注,一應俱全。以海博會為契機、以茶為主題,在此連接海上絲綢之路的新概念,突出平臺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并以此為起點,重現“千年茶路的歷史榮光”,推動中國茶重回世界茶標準與文化之巔。
此外,通過一些高端對口活動和微觀研討會,探討有關行業性和技術性問題。如由商務部投資促進局承辦的“走出去服務中國行”、港口城市發展合作高端論壇、港口城市發展合作市長對話會、絲綢和內衣行業交流會等,無不在公共需求層面充實展會的目標性內容,成為展會專業化的重要考量指標。
如此,從投資、貿易、文化合作的角度讓我們對政府展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作者系廣東現代會展管理公司副總經理、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