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更強大的政策保障。各地政府尤其是商務機構面臨近年來出口乏力的經濟形勢,為了“ 保出口、保增長”,陸續出臺了很多鼓勵政策和措施,以繼續推動企業“ 走出去”。
其中涉及到出國展覽的政策有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與原中小企業市場開拓基金的補貼范圍基本一致)以及來自地方財政專用于出國參展的專項資金。它們通常是以先交后補的方式,給予到境外參加展覽會的中小企業予以攤位費、人員費、運費等不同比例的補貼。
但這樣一項好的政策到了地方,有的能嚴格照章執行,有的則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走了樣,甚至出現歪嘴和尚念歪經的情況,將國家鼓勵出口、減輕企業負擔的一項大好政策變成了地方保護、權利尋租、平衡關系、滋生新的腐敗的領域。
有的地方政府采取地方保護、畫地為圈的作法,認為這些補貼資金來自地方財政,而只有當地的會展企業的稅收可以繳納給當地,就要求展會組織者和承辦者必須是當地的。
雖然這也無可厚非,但通常知名展覽會的組展權都在行業組織和從事展覽至少10年以上且口碑較好的專業展覽公司。新成立的展覽公司往往難以取得普遍認可的國際行業大展展位,只能通過間接渠道輾轉多次買攤位,再提供給參展企業。
據筆者了解,某地商務機構圈定的展覽公司為完成某展會項目,為參展企業申請到的攤位經過了6次轉手,使得原本3萬元一個的標準展位變為6萬多元。
有些地方政府利用鼓勵出口和企業出國參展的政策利好,開始琢磨這筆資金怎么能產生更好更多的“ 綜合收益”。
于是,業界迅速冒出一批讓人眼花繚亂的展覽公司,如一家剛成立一年多的公司,其人員均沒有從事過展覽工作,對出國展覽的基本流程還不熟悉,更談不上對國際展覽市場的了解和洞悉,也無法對參展人員有什么參展指導和開拓市場的良好建議。但就是這樣的展覽公司卻被指定為某省參展企業出國參展的主要機構,參展企業只有通過這家展覽機構開出的參展發票才能獲得補貼,也正是這家展覽公司,由于組織工作不到位而遭到德國主辦方的強烈不滿。
還有的地方在展會立項方面未做深入的市場調研,對展覽市場和展會項目不了解,導致所立項目效果差、展商評價差,甚至出現全年的展覽項目的實施率較低的情況。
如某地方政府所立的自辦展項目,開幕時除了參展商還是參展商,展會3天專業買家屈指可數沒有觀眾的展覽會對參展企業而言,勞民傷財,雖然攤位費全補貼,但人員費和時間都是企業的成本。
實際上,對中小企業開拓國外市場進行補貼的不僅僅是中國政府,其它的許多國家也都有促進本國企業擴大出口的政策,其中有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首先,對參展企業進行篩選,并實行重點補貼。
中國對出國展目前實行是撒胡椒面式的補貼,只要企業參加的各級政府列表中的展覽會,只要企業報名并參展,均可以報名并享受同樣的補貼優惠政策。而其他一些國家是對赴海外參展的企業先過濾,根據產品或技術領先等指標給予不同程度的補貼,尤其是對獲得專利又急需開拓市場的高新技術企業予以重點補貼。目前的調整結構、優進優出就是要鼓勵高、精、尖、特以及附加值高的企業出國參展,因此這一點很值得中國借鑒。
其次,除了為減輕參展企業負擔予以參展費用的減免外,應對展現中國整體形象的公共布展的費用予以補貼。
中國企業海外參展時鳥籠子式的標攤形象很難與我們的大國形象相匹配。目前中國的出國參展形象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整體與德國、土耳其甚至印度等國家展團的形象相比,還是有相當差距。
我國的出國展覽已經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政府推動、行業和專業展覽公司有效組織,各方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大好局面。
如果政府在推動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相應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能更加科學、合理,相信出國展覽業能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