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應邀參加了華南理工大學會展經濟與管理培養方案論證會,其由T型人才培養結構和精英式培養模式確立的“經、管、新”理念,讓筆者認識到中國會展高端人才培養的細分基礎。
作為從業者,接觸這類課題會本能地比照企業和市場需求。應該說,一名合格的會展專業畢業生日常所學即為未來行業所需。但在此, 筆者認為:高校應站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為社會培養人才,而以市場為導向的教育理念不能走入以企業為導向,進而做企業尾巴的誤區。
一直以來,業內認為,會展專業應按實際所需在豐富和完善基礎上,盡可能讓學生掌握有效的工具和再學習的能力。由此,會展專業學生掌握一定的會展基礎理論、營銷、管理、數理、設計、新技術知識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在實踐中這些都需要,比如項目管理需要一定的管理知識,涉及團隊組建、薪酬制度、激勵機制的制定、成本收益的控制、場地規劃的設計、媒體推廣特別是新媒體的運營和推廣、電子商務的運用等。而項目策劃又需對宏觀經濟、政策的把握,相應的文案能力等,這又是另一個層面的要求。
如此,展現在世人眼中的是,一棵以會展為概念的主干,綴滿累累果實、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試問,日常工作需要起草各種報告、請示,是否需要設公文寫作課;官網、微信推送,各種路演宣傳,是否需要開設新聞寫作課程,當然,有專業開設大學語文的,可以進行基礎知識的培養。此外,會展還牽涉物流、報關、報檢、知識產權保護等,是否需要開設相關的課程?此外,似乎還必須設置諸如會議、旅游、節慶等體系的課程。
然而,如何體現專業特色,避免陷入博而不專、博而不精的境地?理論上,會展業被認為是交叉學科,但現實中卻淪為“萬金油”“萬花筒”,甚至出現一流大學,二流專業的窘境。
如何走出窘境,需要從學科設置、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的角度予以厘清。
目前,華南理工論證的T型培養結構相對較為完善。從平行的角度來看,培養方案涵蓋經濟學科、管理學科、創新實踐和個人素質。從縱向來看,則包涵會展基礎、會展管理、會展技術和節事旅游,由此構成完備的學科體系。
與此同時,華南理工成立了兩大實驗室:即工程管理實驗室、信息技術實驗室。就學科體系建設及其配套來看,充分體現了理工科類985高校的特色。由于每屆只招35至40名學生,體現了精英辦學的理念。
筆者曾“極端”地認為,會展本科類學生的處境很尷尬,名牌高校會展專業學生則更尷尬,源于對會展行業的認識,作為服務行業,更加注重的是服務意識,通俗地說,需要“柔軟身段”,從意識抓起,從經驗積累起步。
以華南理工為例,其走的精英培養路線切合其辦學特色。首先,華南理工是教育部授予的全國高校首家博士點,在節事領域具有權威地位。隨著會展理論,特別是對活動管理的重視,其優勢專業得到進一步彰顯。
其次,作為工程技術類高等理工院校,涉及與展覽密切相關的專業可以走高端路線。比如,關于展覽工程和器材的設計、功能的創新和完善,同樣可以作為學科深度挖掘和人才提升培養的方向。如此,則充分體現自身的培養特色。
再次,走精英培養路線,提高再學習的能力符合行業特點。如同新聞行業一樣,會展人才同樣具有迅速處理問題的能力。記得一家知名媒體對新聞記者的要求是三個“三分鐘”,第一個三分鐘是接受任務、理解任務,第二個三分鐘是收集資料,第三個三分鐘是撰寫出采訪大綱。當然,會展人沒有這種時間的緊迫性,而更需要的是能夠把握新接觸的展覽題材的行業趨勢,以便較快進入角色,并精準把握行業需求。
客觀地說,從“大會展”學科的角度出發,中國會展業已到了該向社會輸出高層次人才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