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展會對打造“國際會展之都”至關重要,醫(yī)博會的成功秘訣值得借鑒
■解放日報記者 徐蒙 見習記者 張煜
剛剛過去的4月上海,越來越有“會展之都”的風范。過去,4月的大戲是每兩年一度的上海車展。今年雖無車展,但中國國際醫(yī)療器械博覽會和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兩場展會先后上演,使得申城未待迪士尼開園,人氣就已經爆棚。4月是上海的旅游淡季,但因為展會,許多商務酒店生意火爆,一些臨近展館的酒店很早就一房難求。展會也帶動餐飲、旅游,以及展會直接相關行業(yè)的交流、采購、合作,為申城經濟回暖注入活力。
上海“十三五”規(guī)劃中,第一次提出打造“國際會展之都”的目標。而這兩場展會,恰巧在“十三五”開局之年,從兩個側面,展現出“會展之都”形成的兩條路徑。
海納百川造就“會展之都”
兩場展會在上海舉行,共同點在于時間都不長。醫(yī)博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但搬到上海,才第二年;上交會作為獨具特色的技術貿易展會,今年也才第四屆。
醫(yī)博會,本身歷史悠久、行業(yè)影響力巨大。“沒想到,到了上海,這個展會熱鬧成這樣。”一名醫(yī)療器械展參展商告訴記者,該展覽過去在深圳、廈門等地舉辦,多年來積累了很大的影響力,但從展商積極性到觀眾人數,都比不過上海。去年展會第一次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辦,因為人太多,結果造成了交通癱瘓等意想不到的問題。
上海像一塊磁石,對國內外展會有著天然的吸引力。過去,上海大型展館數量有限,近年來隨著虹橋國家會展中心、世博展覽中心等場館啟用,各色世界級會展有的整體移師上海,有的在上海開設分會場。
就在去年,幾乎與醫(yī)博會步調一致,全球炙手可熱的拉斯維加斯消費類電子產品展(CES)首次在上海舉行CES亞洲大展,同樣引發(fā)轟動效應。此外,2002年開始從歐洲而來的中國寶馬展(工程機械展)每兩年一次在滬舉行,早已是響當當的“上海品牌”;2009年開始,連續(xù)6年在上海舉行的華為云計算大會,主辦方雖是來自深圳的華為公司,其影響力卻從上海開始向外輻射。
這些展會,不管主辦方來自何方、屬于哪種性質,它們都是上海“會展之都”名片的組成部分。下轉◆2版(上接第1版)曾經有觀點認為,在國內辦展會,利潤都被外資展覽公司獲得;殊不知,相比會展經濟帶動的遠遠不止直接利潤,它帶動城市整體消費的同時,更提升城市的品牌與軟實力。
“自主品牌”不可缺席
然而作為“會展之都”,除了吸引國內外頂級展會集聚之外,有沒有誕生于上海,且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會展,至關重要。
今年上交會開幕之前,國務院正式批準了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方案。上交會作為我國首個國家級的技術貿易展會,它的展覽理念與科創(chuàng)中心建設目標相得益彰;4年來,上交會持續(xù)推動創(chuàng)新技術與產業(yè)化的結合,成為全球最新技術展示和交流的舞臺。“盡管上交會才辦了四屆,展覽面積才2萬多平方米,和廣交會相比小得多,但是它的意義不一樣。上交會對提高我國產品的技術,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都很重要。”上海大學會展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張敏表示。
對于上海的會展業(yè)發(fā)展來說,上交會的舉辦,同樣恰逢其時。
統計顯示,2015年,上海共舉辦了各類展會851個,展覽總面積達到1513萬平方米。當年世界百強展會中,上海有11個入選。從數量和規(guī)模上看,上海完全配得上“會展之都”的稱號。然而對標全球公認的“會展之都”,慕尼黑、漢諾威、巴黎、拉斯韋加斯等,上海仍有不小差距。最明顯的差距是這些城市均擁有跨國會展企業(yè)和“標桿性”的國際展會,其背后有大量專業(yè)人才、先進管理和組織理念等作為支撐。這些競爭力,上海相對缺乏。
過去在全國范圍內,一些上海主辦的展會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在產業(yè)結構調整、展覽行業(yè)本身優(yōu)勝劣汰下,不少展會漸漸式微。如今在上海本地展會中,真正在規(guī)模、影響力等方面首屈一指的,也只有上海車展等少數展會。會展行業(yè)業(yè)內人士指出,海納百川可以帶來會展行業(yè)的繁榮,但要形成核心競爭力,上海需要有拿得出、叫得響的國際性品牌展會。通過舉辦上交會等有發(fā)展前景的“自主品牌”展會,有助于上海加快培育人才等核心能力。
成功秘訣來自市場
從2012年至今,四屆上交會,這個代表上海未來的“自主品牌”展會,每年參展商、觀眾都在增加,今年參觀人數超過了5萬人。不過同在4月舉辦的醫(yī)博會,加上與之配合舉辦的藥交會和原料展,4天里觀眾人數達到驚人的38萬,以日均人數計算,甚至超過了去年的上海車展。
醫(yī)博會上,除了人氣火爆,展位價格也“高高在上”,一般參展成本在10萬元以上,大型展商要為參展投入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和去年不同,今年隨著VR等新興技術在醫(yī)療領域的融合跨界,醫(yī)博會不但吸引設備采購、醫(yī)院人士,還吸引了不少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參加。有參展商表示,錯過這場展會,等于錯過了巨大的市場機會。
和醫(yī)博會相比,上交會還相當年輕,規(guī)模上的差距在情理之中。不過醫(yī)博會的成功秘訣值得借鑒。“任何為客戶帶來價值的措施都值得去嘗試和推動。”醫(yī)博會主辦方國藥勵展集團總經理胡昆萍介紹,雖然醫(yī)博會已非常成熟,但每次舉辦都和國內外參展商一起創(chuàng)新模式,特別是順應健康產業(yè)自身發(fā)展趨勢,不斷發(fā)掘新的細分市場。
國藥勵展集團是中國醫(yī)藥集團和英國勵展博覽集團共同組建的合資企業(yè),目前國內不少成功的品牌展會,主辦方往往都有合資的背景。業(yè)內人士認為,其實策展方合資還是自主,只是形式,根本上看,關鍵是要市場化、專業(yè)化,要通過市場配置資源。張敏指出,像勵展博覽集團那樣的外資會展企業(yè),有兩方面經驗值得學習:一是專業(yè)化,越專業(yè),展會參展商、專業(yè)觀眾配對合作的可能性越強,效益越高;二是國際化,上海舉辦會展,必須提高國際化程度,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擴大參展商范圍。
“上交會是技術交易的展會,展覽難度很大,同時作為全新的展會,前期確實需要政府打好基礎,來開個頭。”張敏表示,上海打造“會展之都”進程中,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現在上海的展會要從政府直接主辦轉向市場化的機制,但是政府不能完全不在,特別是公共服務不能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