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閉幕。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逾2500家參展商參展。這2500家參展商中,其中600家左右來自紹興,長達45頁的參展企業名單,僅以帶有“紹興”地域名的企業就超過10頁,占總數的近四分之一。
由于展位資源緊缺,許多企業出高價從二手市場拿展位。出口市場不容樂觀的當下,是什么吸引了紹興企業熱情參展?一位難求背后又說明了什么?
“展會就像播種的土壤”
“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在紡織行業內享譽盛名,由法蘭克福會展公司、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行業分會、中國紡織信息中心等多個單位主辦。
紹興凱明紡織集團董事長羅海明對這個展會十分看重,每年必須親率業務員參加,“自2006年公司成立以來,已經參展8個年頭了!”
去年11月,羅海明就在為這次春季展做準備了。“參加展會是公司展示自身形象的最佳機會,必須辦得氣派、有新意!”羅海明說,每次參展,他們公司都要花上四五十萬元來布置,他要帶上挑選出來的最好產品與客戶去對接、交流,讓老客戶在展會上看到公司的實力,并以此招攬新客戶。
年前,羅海明就選好了拿去參展的100塊布料。一過完年便組織公司30多名業務員就這些布料的成分、制作工藝等信息進行培訓。參展前,還對這30多名員工進行測試,考察對參展產品性能、特點的熟悉程度。
“我經常對員工說,忙過了展會,一個月左右‘豐收的季節’就來了!”羅海明打著比方,展會對他們的意義就像“土壤”,他們研發的產品是“種子”,展會期間,業務員們就是在“播種”了。當然,展會后的這段時間也是“農忙季節”,需要對目標客戶后續跟進、拓展。
“遺憾的是這次春季展的展會時間從原本的4天縮短為3天,這對我們企業來說根本不夠用!”羅海明說,這次展會最令他失望的就是時間太短。
紡企拓市還需“組合拳”
參展是企業拓展外部市場的主要傳統手段,為什么眼下展會對企業營銷來說依舊如同“土壤”般重要?是否拓展外部市場的手段還較局限?
除國內的展會外,羅海明每年還會帶團隊去法國參展1次,美國參展兩次。“對我們這些生產面料的企業來說,展會仍是最適合的拓展市場的手段。面料不同于其他商品,質量好壞,面對面拿在手里摸摸、看看是最實在的。”
羅海明坦言,柯橋的一些小型紡織企業也利用電商平臺拓展客戶,這不失為一種新手段,但他認為這種手段只是一種補充。
和羅海明的看法一樣,紹興縣銘園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傅雙利也認為,“目前,還沒有比展會更適合紡織企業拓展市場的方式。”
銘園紡織去年下半年就成立了專門團隊,嘗試利用電子商務開拓市場。相比于電商市場,展會方式更成熟、更直接,“當然,目前來看,電商是一種發展趨勢。”傅雙利笑語。對他們這類比較大的紡織企業來說,除了傳統展會和電子商務方式,“客人帶客人”的生意不少。
研發開拓“二次”市場
目前,杭州灣地區一些紡企拓展外部市場手段相對單一的背后,是缺乏自主設計與自主品牌。
凱明紡織和銘園紡織有兩個共同點:都是比較大的紡織企業;都在出口壓力重重的環境下,訂單不斷。
羅海明說,“沒有別的秘訣,就是多跑市場和注重新產品開發。”
在凱明紡織,其團隊開發的諸多新面料中每年總有幾款成為“爆款”。羅海明透露:正是這些“爆款”開拓出了不小的市場,可直接拉動公司銷售1.5億元至2億元。然而,“爆款”背后是在新產品研發上舍得投入。
“公司一年至少投入七八百萬元用來開發新產品。”羅海明直言,一個公司要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唯有開發新產品,引領市場需求,這是緊緊吸引客戶的“磁力”所在。
就在去年年底,銘園紡織新成立了客戶二次開發部,對老客戶進行重新挖潛,主動對接,這是他們拉動業務量的新方法。
“其實,經過多年外貿出口,公司和業務人員已積累了不少客戶。只是因公司產品更新換代不夠及時,丟失了一部分客戶。”傅雙利說做深做精客戶的“二次開發”工作,有時比開發新客戶效益來得更快。據了解,今年銘園紡織的訂單已經排到了4月底。
傅雙利一年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全世界奔跑,跟客戶對接,考察國外紡織品出口市場等。傅雙利說,公司下一步將在鞏固歐美市場的基礎上,向中東市場拓展,打算成立一個中東客戶二次開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