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冷冰雪來源:寧夏新聞網 發表時間:2014-10-27關注 次 | 查看所有評論
內容摘要: 前段時間,我區某地搞了個特別現代、新潮的節會,引起了網民的議論。質疑者說,經濟不發達,財政不寬裕,還有相當的貧困人口,有必要花那么多的錢辦這種太超前的節會嗎?贊成……
前段時間,我區某地搞了個特別現代、新潮的節會,引起了網民的議論。質疑者說,經濟不發達,財政不寬裕,還有相當的貧困人口,有必要花那么多的錢辦這種太超前的節會嗎?贊成者認為,欠發達地區咋就不能追趕潮流、搭上時代的快車?更何況,節會辦好了具有品牌效應。有網民甚至認為,政府應當積極出面,在這方面掏些錢,對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引領,是值得的。
不只是網民觀點各異,辦公室的幾個人為此也分成了兩派,爭論得面紅耳赤。
其實,辦不辦節會并不該成為問題。節會早已經成為一種“經濟”,被稱作“會展經濟”。無論是我區,還是全國其他一些地方,因為辦出了水平、辦出了特色,取得了很不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成為了地方的一個響當當的名片,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節會,既是一個地方宣傳自己的“名片”,也是促進交流發展的機遇,同時,也是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載體。因此,辦不辦節會不是問題。問題在于:節會該由誰來辦,或者說,誰該在節會中唱主角。
前幾天到銀北采訪,閑談當中,大家偶然議論起了若干年前當地辦的一個“馬蘭花節”。筆者曾經現場采訪過,記憶猶新:區內外來賓高朋滿座,有歌舞表演,還有草原足球、排球比賽、放風箏什么的,很熱鬧。然而遺憾的是,“后來沒人氣,沒堅持多久就停辦了”。
仔細回想一下,這么多年來,像“馬蘭花節”一樣,不少地方只熱鬧了三兩屆甚至只有一屆的節會,該停辦了多少?一些節會沒有達到預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落的個“賠錢賺吆喝”,原因可能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條,恐怕是政府唱了“主角”,做了自己不該做、不會做,當然也是做不好的事。
節會,特別是經濟類的節會,是一種市場經濟里的具體的“行當”,也可以說是屬于“微觀經濟行為”,要辦出名堂,除了有特色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企業、社會成為節會的主角。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是經濟活力和創造力的載體和源泉。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企業為了生存發展,會慎重研究企業實際、發展趨勢、市場前景等多種因素,依據市場信號作出決策。因此,只有企業和社會主導,才能遵循市場規律,才有可能真正達到辦節會的目的,也才會有持續的生命力。
市場能夠做的,就應當交給市場。然而很多時候,政府過于自信,相信自己比企業、比企業家聰明,過多地干預市場,干預微觀經濟運行,沒有找到自己在市場當中的準確位置,不明白自己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結果往往是“好心沒有辦成好事”。比如,曾經的不少節會,類似“馬蘭花節”,往往是領導“靈機一動計上心來”,而且非常要命的是,很多走的都是“政府搭臺、領導請客、財政買單”的路子。這種路子缺乏的是企業和社會的參與和主導,模式粗放浪費,違背市場規律,不計成本,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當然會很難持久。
節會是個好東西。要辦好,政府需要轉變職能,不能大包大攬,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引導企業抓住地方特色和節會特點,通過市場化運作充分配置資源,并促進企業合理競爭。
回到本文開始的爭論。如果是政府投資大包大攬辦的那個節會,我們不該樂觀地予以肯定,但如果是市場的主體企業在辦,則另當別論。(冷冰雪)
找展會信息,就上Vanz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