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蟲夏草您了解多少?
神奇的冬蟲夏草
鮮草市場火爆
近日在青海省西寧市,青海省蟲草協會主辦鮮草季,受邀請燕委會王強會長前往出席活動,并在青海調研蟲草產業鏈工作。
王會長與青海省蟲草協會秘書長姚孝寶、蟲草研究第一人著名專家教授李玉玲、蟲草協會副會長禹紀春,就結合燕窩和滋補品行業共享資源、相互了解和支持等深入交流。姚孝寶秘書長表示,整個青海省冬蟲夏草是全國主要產業地,產量之大,分布合理,保護資源管理得當。也是青海省幫助藏民改善生活及提高經濟貿易的重要來源之一。
燕委會和青海省冬蟲夏草協會達成共識,共同發揮行業作用,為傳統滋補品經營規范和健康發展共同工作。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優質資源平臺,提高經營者的社會責任。
一、冬蟲夏草是蟲?還是草?
對于冬蟲夏草,大家都覺得很神秘:冬天是蟲,夏天是草?其實它既不是蟲,也不是草,而是由一種真菌--冬蟲夏草真菌寄生在蝙蝠蛾幼蟲上形成的復合體。
國內外對蟲草屬真菌和寄主昆蟲分類學的研究報道甚多,目前已報道的蟲草屬真菌多達 400 多種,中國有 60 多種;報道的寄主昆蟲更是多種多樣,涉及到9 個目的幼蟲、蛹及成蟲,其中屬我國特有的有 37種。
在眾多的蟲草種類中,有不少種類具有藥用價值,特產于我國青藏高原的冬蟲夏草,是中華被毛孢侵染鱗翅目蝙蝠蛾幼蟲之后,發育而成的真菌子座和充滿菌絲體的僵尸幼蟲的復合體。冬蟲夏草從其生長環境來分有兩種,高原草甸的草原蟲草和高海拔陰山峽谷的高山蟲草。由于生長環境和土質的差異,它們在色澤和形態方面有些區別,草原蟲草為土黃色,蟲體肥大,肉質松軟;高山蟲草為黑褐色,蟲體飽滿結實。青海冬蟲夏草為高原草甸蟲草,因草原地域遼闊,是主要產地之一。
二、冬蟲夏草的人文特征和歷史淵源
冬蟲夏草作為一種藥物,歷史早有記載吳儀洛所著的《本草從新》及趙學敏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柳崖外篇〉中寫道:“冬蟲夏草,一物也,冬則為蟲,夏則為草……”。“夏為草,冬為蟲,長三寸許,下跌六足,屜以上絕類蠶,羌俗采為上藥”。冬蟲夏草又叫蟲草或冬蟲草(藏語:壓扎梗布),是蟲和草結合在一起長的一種奇特的東西。我們的祖先很早就以冬蟲夏草入藥,是我國醫學寶庫里的一味珍貴藥材,在中醫藥史上與人參、鹿茸并列為三大補品,國際上也享有“東方傳奇珍寶”的美稱。并因它獨特的外形和神秘的生長過程,人們賦予了它很多美麗的傳說。
時至今日,青海冬蟲夏草作為藥物和藥食同源的滋補保健品風靡中國南部、日本、東南亞乃至世界,并且有很高的知名度,與“青海湖”、“昆侖玉”齊名遠揚,聞名遐邇。據現代藥理學研究,青海冬蟲夏草含有蟲草酸、蛋白質、人體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不飽和脂肪酸、氨基酸。此外,尚含有麥角脂醇、六碳糖醇、生物堿等。根據中醫藥理念和食品文化,人們又賦予青海冬蟲夏草新的含義,形成了冬蟲夏草的滋補保健、食療文化,創造了以冬蟲夏草為主的藥方、藥引、配方,豐富了中醫藥寶庫,成為傳統中醫藥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冬蟲夏草的記載首見于,公元八六三年《段成式隨筆》,其中提到「菌生于峰」的自然生態。冬蟲夏草在一些中醫藥書籍中也都有記述,通常認為始見于清代一七五七年吳儀洛所著的《本草從新》,曰:“四川嘉定府所產者最佳,云南、貴州所出者次之。冬在土中,身如老蠶,有毛能動,至夏則毛出土上,連身俱化為草。若不取,至冬則復化為蟲”。及一七九五年趙學敏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柳崖外篇〉中寫到:“冬蟲夏草,一物也,冬則為蟲,夏則為草……”。
對其記載尤為詳細:“夏草冬蟲,出四川江油縣化林坪,夏為草,冬為蟲,長三寸許,下跌六足,屜以上絕類蠶,羌俗采為上藥”。一七二三年,法國人巴拉南自中國采集了冬蟲夏草標本帶回巴黎,之后又由英國人利維將其帶回倫敦。直到一八四二年,經真菌學專家伯克利的研究才知道“冬蟲夏草”是一種蟲草菌的子囊菌,寄生在蝙蝠蛾的幼蟲上所形成。在此之前,人們并不知道“冬蟲”和“夏草”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冬蟲夏草在我國有300多年的入藥歷史,古代有多種書籍記載了冬蟲夏草的養生、滋補和治療作用,其中就包括《本草綱目拾遺》。書中如此記載冬蟲夏草:“冬蟲夏草性溫和,補精髓,此物保肺氣。以酒浸數枚啖之,治腰膝間痛楚,有益腎之功,宜中老年人”。《本草從新》記載:冬蟲夏草有保肺益腎、止血化痰、止勞嗽作用。有滋肺陰、補腎陽、止嗽化痰奇效。為一種平補陰陽的名貴藥材,與人參、鹿茸并列為三大補品。冬蟲夏草以全草為藥,主要功效為保肺腎、補精髓、化痰止勞咳,多用于肺腎兩虛癥。中醫多用來治療肺結核、老人畏寒、咳嗽、衰弱、產婦及老人貧血虛弱、病后久虛。經常食用可促進消化,調節免疫功能,增強人體對多種疾病的抵抗力,是一種理想的溫性緩補劑。
三、冬蟲夏草是怎樣形成的?
蝙蝠蛾是生活在海拔3000~6000米高寒草甸上的一種耐寒昆蟲,它的一只成蟲存活最多為72小時,一年當中成蟲期僅有短短的12天,而其幼蟲期卻長達4-4.5年,并長年存活在土壤中。而蟲草菌目前為止還只能是從天然的冬蟲夏草上分離得到,在土壤中單獨無法生存,當冬蟲夏草未被采挖掉時,冬蟲夏草真菌會使得子座(俗稱草)生長成熟并且彈射出子囊孢子,大部分子囊孢子會散落在土壤中自然消亡,只有很少一部分隨雨水滲入土壤時遇到蝙蝠蛾的幼蟲時,在合適的條件下成功寄生從而形成了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的形成受當地氣候、土壤、植被等因素的影響,特別是與寄主昆蟲有著密切的聯系。產區的氣候特點是:氣溫低,晝夜溫差大,無絕對無霜期,凍土時間長,日照充足,紫外線強,局部存在現代冰川,氣候差異較大,屬青藏高原氣候型。
每年7~8月份,蝙蝠蛾被毛孢的子囊孢子成熟,從子囊殼中彈出散落地面,隨雨水滲入地下。在合適的環境中,孢子萌發,長出枝狀芽管,遇到蝙蝠蛾幼蟲便侵入體內,染病幼蟲鉆入土中越冬,在9月左右,體內菌絲迅速生長,菌絲充分利用蟲體內的養分大量繁殖并逐漸蔓延至整個體腔,幼蟲死亡僵化成菌核,并在體外四周長出絲狀物與土壤粘接成土殼,在土壤凍結前從蟲體的頭部長出短小子座,此時蟲體即所謂的“冬蟲”。
僵化后的蟲體內菌絲交織成束,沖破僵蟲頭殼蛻裂線向上生長發育而成子座,基柄基部留在蟲體內,逐漸伸長漸細,頂端膨大呈棒狀。來年4~5月,子座以每天4mm左右的速度長出地面,露出地面20~50mm時不再長高。6月中下旬,子座頭部漸漸肥大形成子囊殼,7月下旬子囊孢子形成,直到8~9月,子囊孢子逐漸成熟,此時子座露出地面的部分即所謂的“夏草”,冬蟲夏草由此而得名。同一產區的子座成熟,從低海拔向高海拔延遲,相差約25d左右,不同產地,子囊孢子彈射從6月初~8月初。6月上旬有少量子囊孢子彈射,7月上旬為彈射盛期,7月中旬逐漸減弱,冬蟲夏草子囊孢子彈射視當年氣候而定。一株蟲草的子囊孢子從彈射到盛期為6d,彈射盛期3~4d,整個彈射過程10~15d。子囊孢子彈射從子實體下部向上進行,進入中部為盛期。
四、冬蟲夏草的采挖
蟲草的采挖是個艱難而細致的過程。雖然整個的采收期可能長達兩個月,但對每一棵蟲草而言,適宜的采收期卻只有短短幾天。如果過早采挖,蟲草孢子還沒有成熟,有效成分含量會很低,因而藥用價值也就大打折扣。如果過遲,孢子飛散、子座枯萎同樣也不合藥用,而且那時積雪融化,也很難尋找。所以為了便于尋找和保證質量,最好在積雪還未融化、蟲草生長最旺盛而孢子又還沒有飛散的時候采挖。
五、冬蟲夏草的生物學特性
冬蟲夏草的生物學特點即冬蟲夏草產品的品質特色:冬蟲夏草的寄主昆蟲——蝠蛾的生活周期。在自然條件下需要4.5年時間才能完成,其幼蟲期占90%以上,而蛹期、成蟲期和卵期則較短,共為4個月左右。蝠蛾幼蟲喜食蓼科等高山植物的地下根狀莖,對土壤的結構、溫度、濕度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蝠蛾幼蟲越冬,具有驚人的耐寒性,而高溫環境則使幼蟲容易染病而死亡。蝠蛾幼蟲成活率很低,在漫長的生活周期中,生態環境改變或病蟲害侵襲都會影響到幼蟲的數量,進而影響冬蟲夏草的產量。
冬蟲夏草具有很強的寄生性,其產量的多寡與地下幼蟲數量和感染情況密切相關,寄主昆蟲分布密度大時,產量多。而寄主昆蟲蝠蛾的地理分布則受植被、土壤結構和小氣候的溫度、濕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高山草甸土是冬蟲夏草分布的主要土壤類型。
六、冬蟲夏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保護
七十年代,產地農牧民把挖蟲草作為一種季節性收入補貼。八十年代以后,外來商販不斷進入產地收購,冬蟲夏草采挖逐年增多,出售冬蟲夏草就成為當地農牧民收入的一個重要甚至唯一組成部分。
冬蟲夏草與自然生態環境不是根本對立的,完全可以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冬蟲夏草是產區所屬地的優勢資源,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生態保護與建設等方面有著幾乎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從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角度看,僅僅把冬蟲夏草生產當作副業是遠遠不夠的,應當把它看作青藏高原特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去重點培育。因此,要從戰略眼光和產業的高度,從規劃制定、管理經費保障、科研人力投入等方面加以科學的研究、引導。其中,規劃必須明確冬蟲夏草資源的保護措施、經濟地位和冬蟲夏草資源的開發方式、組織形式及近期、遠期目標,既要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也要符合大產業、大市場的規律,與環保、農牧業結構調整、扶貧開發相結合。
姚秘書長表示:為了把更好的藏區特產帶給千家萬戶,協會將在培訓方面規范化,約束經營者合規經營。將組織培訓蟲草經營資格證,將來具備經紀人資格才能經營蟲草。第三期培訓通過2020滋補品企業家高層會議及第四屆世界燕窩及天然滋補品博覽會組委會負責人:許洋、張娟壹捌六零壹陸捌壹捌伍捌;與8月26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召開期間進行統一培訓和考試,歡迎大家報名參加世界燕窩博覽會和蟲草培訓考證班。
路,依然漫長,我們真誠的期待與您一路同行!珍惜資源,珍惜機會!